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 ——水文三队50年党龄老党员访谈录

发布时间:2021-08-05浏览:399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

——水文三队50年党龄老党员访谈录

历史的车轮碾过岁月,永不回头。但岁月也有老党员们身上散发着一种不会磨灭的红色气质,时光也无法消退他们的信念,一直引领他们走过峥嵘岁月。

1959924日,毛泽东主席视察邯郸时说:"邯郸是赵国的都城,是五大古都之一,那时有邯郸、洛阳、淄博……那时候没有上海、天津大城市。邯郸是要复兴的,因为它出铁、煤、棉花、粮食。邯郸有五万万吨铁的蕴藏,很有希望搞个大钢铁城。"领袖对邯郸的复兴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1973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建设邯邢基地,从全国调集了数万人的精兵强将,参加邯邢基地大会战。19765月,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三水文地质队(简称“水文三队”)是以两部石油钻机和大庆人员为基础组建而成。传承着大庆精神的钻探队伍,千里迢迢从东北工业基地驻扎到了邯郸,积极投入到邯邢大会战建设中,走上了开创性实践和探索企业生存发展的道路。期间,涌现出了一批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老党员投身革命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建设换来今天幸福安定的生活。我队的6名党龄超50年的老党员,就是为邯邢基地建设而来。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近日,我们慰问访谈组走访慰问了庞维仁、封兵英、朱万祥等六名党龄超过50年的退休老党员,与老党员们心贴心进行红色交流对话,深刻感受老党员们跨越半个世纪的“红色故事”。

庞维仁:一腔热血献给党  一心为公永奉献  

有很多人会因为一句话,一件事或是一本书决定今后的发展,而庞维仁同志他却因为观看了一场露天电影而改变了自己一生的选择。

庞维仁1936年出生于山东省莒县四区蔚家庄村,“男儿带吴钩、丹心为国酬”,19553月,19岁的他怀着报效祖国的理想,光荣参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0099部队79师独立分队的一名战士。四年的部队生涯,他由一名战士成长为副班长、班长,连续多次被评为五好战士。

本应该转业留在南京继续工作的他,却因为在部队的露天广场看了一部反映地质勘探工人的电影《沙漠里的战斗》,了解到地质勘探找水找矿找油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深受震撼。怀着对要为祖国找石油的一腔热血,找到组织主动要求转业到甘肃玉门油田参加会战。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是一个喊着号子、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后勤保前线、前方拼命干、定要拿下大油田的岁月。在玉门油田会战期间他被分配到了物探组工作,每天的工作内容用老同志的话说就是走路、埋线、放炮,但是他走的路是沙漠戈壁、他埋的线是负重前行肩挑人扛的电线、他放的炮是微型炸药自制的土炮,为的就是勘查地形与地下波形为大油田石油井做前期数据采集与判断。他跟随物探队从天水到吐鲁番,在吐鲁番工作了一年,他已经记不清脚上打了多少个血泡,双手被电线勒出了多少个伤口,双唇崩开过多少个口子,在沙漠里被伸手不见五指的风沙吹倒过多少次。就是这样也没找到油田,他不甘心,当大庆油田的号角吹响的一刻,他又主动申请到更艰苦的大庆油田参加会战,不找到大油田誓不罢休。

1959年的9月他坐上了前往“萨尔图”的火车,开启了新的找石油的会战征程,“萨尔图”是蒙古语,意思是有月亮的地方,但是到当列车停靠到了“萨尔图”车站,看到的却没有任何的诗意,满眼望不到边的泛白的盐碱地,长着高不盈寸的小草,方圆几十里看不到一户人家,一无房屋,二无炉灶,天寒地冻住“地窨子”(干打垒)挖地三尺坑穴而居。大庆会战时正是中国人承受饥饿的三年,会战职工“一月三两油,五两保三餐”,但是这都没有动摇过庞维仁老党员参加会战的决心,他分配到指挥部完井作业处测井中队担任驾驶员培训工作,他高兴的说,当时完井大队的司机都是我们培训员一把手,一把手教出来的。1961在大会战时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到今年已入党60年了,是水文三队党龄最长的老党员。在入党之后,由于工作突出,多次被评为五好红旗手、先进生产工作者等,老人拿出了一枚大庆会战时颁发的先进生产工作者的勋章,看着这枚勋章他陷入深深的回忆说:“在大庆会战真的很苦,不仅要克服零下40-50摄氏度的恶略天气,那时都是在草甸子上行车,没有路的,还要随时警觉在荒草甸子上遇到狼。有次在为钻井送材料时,车在路上有故障了,我们刚修好车,就从后视镜中看到两匹狼,真的非常危险,即便这样,我们也从未退缩过”。大庆会战的胜利结束,中国从此甩掉了贫油的帽子,摆脱了依赖洋油的时代,也圆了庞维仁找到大油田的心愿。

当庞维仁老党员听到邯邢会战的号角吹响时,他又再一次听从党的召唤举家搬迁奔赴邯邢参加会战。他说:“我清楚的记得,那是在1977年正月初六,大家都还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中,我们全家搬到邯郸来。”这也是这位老人一生中参加的第三次会战。他回忆说:来到邯郸是在峰峰老火车站下车报到,一家人直接分配了一间防震棚。他的爱人发牢骚说:在大庆咱们还有房子住在邯郸怎么住到工棚了?庞师傅直接就吼了起来:“我是党员,党员就是那里艰苦就去那里,要冲锋在最前面,咱们是大庆来的,咱们要把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庆精神带到邯郸,带给每一位职工、家属。” 就是这样他在邯郸扎根,在水文三队工作,从车队书记到机电科科长再到办公室主任这一干就直到退休,他始终秉承着大庆精神,一直恪守着初心使命。

如今的庞师傅与老伴一起享受着退休的安静生活。每天会陪陪老伴散步,喜欢看看新闻,关注国家大事,关心经济发展,关注股市变化。从和老人的谈话中,我们才惊奇发现,这位耄耋老人竟然用笔记本电脑炒股,并且用微信与亲朋好友沟通联系。老人感慨地说现在条件好了,这都是伟大的党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相信国家会越来越好,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党的关怀,同时也希望单位越来越好把大庆精神继续传承发扬下去。

封兵英初心使命永不改 不褪底色跟党走

1965年入伍,196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跟随所在的146团奉命出国赴老修筑公路,不畏艰难险阻,有力地支援了老挝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他有着54年的党龄,革命初心不变,毕生信仰坚定,把“共产党员眼里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作为自己的信念,他就是1943年出生于河北平山县的水文三队离退休老干部封兵英。回顾入党几十年的经历,看到祖国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激动地眼中不禁泛起泪花,不停地竖起大拇指连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如今强大的中国……”

1970年,27岁的封兵英随军奉命驻扎在北京郊区,隶属于北京军区工程兵建筑第14616连,团部设在良乡镇。19738月,他们接到中央军委下达的出国援老抗美筑路的命令。11月底,146团大部队进入老挝境内,在老挝的原始森林崇山峻岭上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30多天时间便筑造了一条近30多公里高规格便道。12月全团官兵和机械车辆源源不断进入指定的施工地段,随既开始大规模的筑路工程。“在国外无论是平时生活或是生产行动,都需要提高警惕,到处都是便衣特务”他说,“一次在修路过程中,部队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遇敌军炮弹轰炸,炸弹在耳边响起,耳朵瞬间失去了听觉,额头上被溅起的碎片擦过,现在还仍有一个疤痕留存,但是让我们难以接受的是张连长中弹光荣牺牲了……”老人回忆起军旅生涯,情绪激动难耐,想起失去的战友时瞬间泪眼模糊。

经过两年半艰苦奋斗,146团于19763月胜利完成了新东线(其中的30公里是炮兵工程兵第252团修筑的)整整100公里的高规格公路,全线峻工。之后,老挝政府把这条线路命名中老友谊一号公路。从此,中华民族也多了一个40多年来始终在重大国际问题上都站在中国立场上

发声,始终与中国和睦相处的友好邻邦,也为“一带一路”国际世贸经济建设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凭借优良的表现,封兵英1965-1968年连续多年被评为五好战士,1964-1975年历任战士、班长、副排长、副政指。“两年半的援老抗美筑路是我从军以来终生难忘的经历。”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他都没有丝毫退缩让步,他同战友们把最美好的青春韶华化为百里彩虹,在东南亚老挝北部崇山峻岭与日月同辉!

1980年转业到煤炭部水文三队(今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三水文地质队)直到退休。他以踏踏实实的实干精神,敢为人先的党性修养,获得同事们的一致好评,先后任过党支部书记、行政科负责人、保卫科综治委员。在他的眼中,所有的工作都是靠实干出来的,不是空话说出来的,当我们问道在工作中是否遇到过不好解决的问题时,他摇摇头说:“没有!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那不是中国共产党的作为,要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定地表示在共产党人的眼里是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的!

现今78岁的封兵英已到杖朝之年,但他一直坚守初心,从来没忘记过身为党员的原则和信念。家里的书桌上,整齐的摆放着基本书籍……《毛泽东选集》《习近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等理论书籍,老同志说:“《毛泽东选集》《走进西柏坡》我都看了好几遍了”,从那些红蓝笔勾勾画画的笔记中可以看出他一直在读原文读原著,流露出一个优秀党员的觉悟: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做党的忠实拥护者。

朱万祥一心跟党走  一心为三队

阳光透过枝叶,恰到好处地映下点点金光,投射在朱万祥老党员家的窗前,我们面对面进行了愉快的交谈。朱万祥同志于1960 年参加工作,是东北五常邮电局一名机线员,1965年在沈阳军区司令部工程兵农场132团参军,是一名通讯员。老人回忆“那时当兵的农场离城镇120里,我每天都步行百里去取信件,鞋走烂了,脚上走的都是泡和茧子,但当时不觉得累苦。 由于表现出色,被推选为入党发展对象 1966年入党,朱万祥非常自豪地说:“我可是当年新兵的第一批党员呢”,脸上洋溢骄傲的笑容,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前辈入党时的激动和兴奋。当我们问他当时为什么要入党,入党的初心是什么,他很坚定地说“那时只想着一门心思跟党走,没有什么其他想法”,让我们感受到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无比忠诚和信仰。

       1969年退伍回到五常市转到大庆武装部,随后又主动申请到钻井指挥部完井大队,后来参加了邯邢大会战,从大庆到水文三队当时所在的邯郸峰峰老火车站塌陷区,从事电工工作,当时为电工班班长,经常代替家有幼小子女的女职工值夜班。老人说:“那时住的是临建房,都是单砖房,房顶是油毛毡子,夏天热的不行,冬天又冷的不行,步行几十里到钻井队上班,条件很即艰苦,但没有任何怨言,从大庆来的都不怕困难,有条件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那时是一心为三队搞建设”。1992年,朱万祥在大同挖金湾工作时,因当时下大雨,闸门存水,在合闸时烧到了半张脸,就在当地卫生员给上了药,打了针,一星期后才回邯郸治疗。我们心中不由得敬佩前辈的担当与魄力,也正因如此,他才多次被评为“五好工作者”“优秀党员”。

作为一个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老党员,朱万祥见证了时代的变化。我们在他的相册中看到了老人从当兵到工作到退休的历程,也从相册中见证了水文三队发展的巨大变化。让老人记忆犹新的是2019年他参加了由三队组织的 “不忘初心再出发,牢记使命永向前”主题党日活动,参观了羊东项目部标准化工地和先进设备ZJ50钻机,听取了羊东项目的特色与成果。老人感慨地对我们说道:“现在和以前差别可大了,以前三队是人拉肩扛,现在都是机械化、电气化;以前是先生产后生活,现在是先生活后生产,三队这几年发展的是非常快,职工收入越来越高,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国家是越建越强!”老人眉眼舒缓,眼中透出欣慰的喜悦。但是,如果没有共产党,没有毛主席的勤俭持家,哪有现在的国强富民,国家好了,我们才好。最后,我们问到对现在年轻的党员有什么要传授的经验,他沉思地说到:“私心少点,公心多点,考虑他人多点,特别是现在的年轻党员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过艰苦日子才能锻炼人”。这就是一个普通的老党员对年轻党员最直白也是最宝贵的经验告诫。

文振增初心不忘感党恩  大庆精神永传承

文振增老党员1959年参军于中国人民解放军017部队,196311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六年的部队生漄他由一名战士成长为副班长、班长,连续四年被评为技术能手和五好战士。19651月文振增同志光荣退伍,他响应党的号召积极主动要求去条件艰苦的大庆油田参加会战,分配他到松辽石油勘探局钻井指挥部R1236队工作。文振增同志在工作中干劲大,吃苦耐劳,精益求精,业务上肯钻研,技术提高较快,他回忆在一次记录中未填写好,他坚持不下班重新整理好,他说:“要干就要干好做精”。由于其表现良好,发扬大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在党的培养下从一名司钻工成长为民政信访干部、作业一大队副队长。

1976年,当得知邯邢会战的号角吹响的一刻,他举家南迁并带领40多名与他有共同梦想的钻工兄弟们一同与1215大口径钻机来到邯郸加会战。在十四年的井队工作中,他常年奔波在外,发扬了大庆艰苦奋斗和“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作风,他始终秉承着铁人王进喜“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真抓实干,带领着钻机兄弟们打出了骄人的业绩,以身作则并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和标兵光荣称号。从钻机的书记、队长直到三队的纪检委书记他一路走来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在纪委工作期间,他始终谨记他是一名党员谨记党员的初心使命,对违纪行为和案件有查必究,维护了集体利益;

协助党委抓好党风、党纪和廉政建设,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19863月荣获邯郸市劳动模范称号。如今的文振增老党员虽然身体大不如前,但是他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虽然躺在病床上,但依然双手合十对着我们说:“谢谢三队、谢谢党对我的关怀和照顾”,老人对党的衷心始终不改。

杨跃东无怨无悔听党话  默默无闻勇奉献

杨跃东老人在三队人眼中是一位不善言谈、忠厚老实的老党员。1965年,他参军于中国人民解放军3033部队2425班,196810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五年部队生涯让他由一名战士到副班长再到班长,连续五年被评为五好战士。杨跃东回忆:当时苏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在位期间与中国关系破裂,接到上级命令,派遣他们连去中俄边界一个山区挖战壕,准备应战。这一挖就是一年,从山底一直挖到山顶,吃住在山上。我们明显的感觉到日常少言寡语的老人在说起当兵时的经历立马神采飞扬了,“话匣子”也打开了:“当时遇到有飞机轰炸时,我们就赶紧躲到猫耳洞里,炸弹就在洞口边爆炸,非常危险。而且那时粮食也不足,当时山上长满了核桃树,我们就采核桃充饥,以致后来看到核桃就想吐,吃伤了。我们还要防着山上的野猪袭击…….”当时杨跃东作为班长,吃苦在前,甘于奉献,冒着生命危险冲在前,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19713月光荣退伍, “全班44名战士,只有表现良好的4人分到大庆了,其中3人还是大庆本地人,就我一个外地人,其他人都复员回家了。”老人显有少见地带着自豪感说到。杨跃东被分配到大庆中国煤炭工业部钻井指挥部固井大队,第二年,经过半年的车辆驾驶学习,成为一名驾驶员,在固井大队驾驶水泥搅拌车。 

19765月,钻井指挥部固井大队因支援邯邢基地建设,从大庆搬迁到邯郸,成立了中国煤炭工业部第三水文地质队,杨跃东被安排驾驶油罐车工作一直到退休。当时杨跃东的家属没有工作且常年生病住院,家中三个孩子都在上学,是三队有名的“困难户” ,那时有些人都说他傻:“老杨,你天天拉着十来吨的油送往各个钻机,半途中你不会卖点油挣点钱补贴家用,少点油谁能知道呀”,“那可不行,再苦再穷,不能占公家和集体的一点便宜,坚决不能做有损共产党的事,到哪都问心无愧”杨跃东非常严肃地回答。老人经历过社会数次变革,历练过生活的艰辛困苦,放过牛,务过农……,对于现在的幸福生活更加珍惜。在水文三队兢兢业业工作了近40年的他,始终谨记组织教诲,发扬铁人“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无怨无悔地履行着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义务。1995年,中国煤炭工业部为杨跃东颁发了“献给为煤炭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长期从事煤炭事业的荣誉证书。

张州勤坚守初心铸不凡  平凡岗位闪光芒

 “作为一名老党员,我为我们党的发展和壮大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这是张州勤老党员的豪言壮语。19693月,17岁的张州勤,怀揣着“报效祖国”的革命理想,参军入伍,服役于武汉军区确山炮兵靶场司机班。因革命工作需要,196911月自司机班调到炊事班。革命工作分工不同,调入炊事班后,张州勤同志干一行爱一行,工作始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于19708月提职为炊事班班长,同年12月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5年,在驻马店抗洪抢险任务中,张州勤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紧急时刻冲得上去,张师傅坚定的告诉我“哪里最紧急,哪里就有党旗猎猎作响;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党徽熠熠闪光。作为一名党员,一定要冲在抗洪抢险的前面。”在此次抗洪救援中因表现英勇无畏,不计个人安危,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抢险救灾,荣获三等功。在部队期间,张州勤共计获得“五好战士”一次,“安全奖励”两次,“口头嘉奖”两次,荣立“三等功”两次。努力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1978年张州勤从江汉油田调入南阳油田,驾驶载重15吨的大货车装载钻机等设备,为油田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1986年,张州勤调入水文三队汽车队,张州勤回忆说在三队最难忘的是“驾驶着没有方向助力的老式黄河车,噪声大、温度高,热的不行,一天下来,衣服就没有干过,从山西回来就得换修五六次轮胎。”就在这种情况下,他去过广州包装机械厂送过棉纱、去过浙江义乌送过棉花、去过山西晋城拉过煤……。遇事不避难,义无反顾扛起责任,张州勤师傅在平凡中体现党性、体现原则、体现人格,用实际行动积尺寸之功、聚点滴之力。从握上方向盘那天起,张州勤师傅就没有发生过任何交通安全责任事故,累计安全行驶里程达到百万公里,相当于环绕地球25圈。

       张州勤老党员虽然已70岁,但身体依然挺拔硬朗,访谈结束后,他很热情的带着我们参观他所生活的小区,一个环境非常幽雅安逸的小区,老人深有感触的对我们说:“我们能有现在这么美好的生活,都要感谢党和祖国啊,特别是去年的新冠疫情的暴发,我们国家和党快速做出的正确决策让世界惊叹和崇敬!也让我们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在老人刚毅的脸上坚定的表现出了对祖国、对党的无比崇拜和敬仰之情。

风雨苍黄百年路,高歌奋进新征程。

光荣在党50年的6位老党员用一生的忠诚和坚守化作了一面荡涤思想、照耀灵魂的镜子,亲历了祖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是中国走向新时代的亲历者和见证者。透过岁月的洗礼,仍然可以从他们身上领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汲取奋进的力量。如今他们都已到耄耋之年,在党的关怀下,过着和平安宁的生活,但他们依然关注党和国家的大事件,如有需要随时为党和祖国奉献终生。他们的人生故事和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我们希望通过收集、记录、宣扬老党员的“红色故事”,把老一辈共产党员的这份爱国爱党赤子初心和“大庆精神”庚续传承和发扬光大!同时,也祝愿老党员们能够继续关注水文三队的发展变化,发挥余热奋进新时代新征程,为水文三队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再次为党和国家献上最诚挚的谢礼!(张君铭、任建利、孔令行、杨柳)

 


关于我们 企业概况 新闻中心


Copyright ©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三水文地质队【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09031402号-1 

地址:河北省邯郸市北张庄镇水文路4号 联系电话:0310-5768827 邮箱:swsdbgs@163.com